9月水产养殖需注意哪些病害
发布日期:2018/9/19 10:26:50
作者:魁丰生物有限公司
点击:2067
9月份,将进入农历节气的“白露”和“秋分”,全国各地气温逐渐下降,昼夜温差加大。该季节养殖水体鱼载量、投喂量均较大,池塘水质老化,易诱发水生动物细菌性、寄生虫等疾病。广大养殖户应加强饲养管理,继续做好病害预防工作。此季节应注意的病害有:
鮰类肠败血症:主要发生对象为斑点叉尾鮰,当水温在24℃~28℃的条件下发生流行,每年的5、6月份和9、10月份为流行季节。预防时要在鱼苗源头和放苗之前做好准备,放苗前将池塘翻整后晒塘,工具、网箱网片等均用强碘稀释300倍后的溶液浸泡10~15min,对养殖水体进行消毒,因为斑点叉尾鮰为无鳞鱼,因此在选用消毒剂时应选择刺激性小的消毒制剂,加强管理,改善水水质条件,减少应激,放养密度不宜过大,经常加注新水,尤其在高温季节以降低水温。先用本草五黄液+维生素K3粉,病毒消,效果显著。湖北、湖南、安徽、江西等鮰鱼集中养殖区需加强防控。
赤皮病:病原为荧光假单胞菌,主要感染对象有青鱼、草鱼、鲤鲫和团头鲂。赤皮在全国各地一年四季都流行,但是以水温25-30C时为流行盛期。尤其在捕捞、运输后,及北方越冬后,容易引发流行,一般表现为病鱼行动迟缓,反应迟钝,衰弱的独游于水面,在鳞片脱落和鳍条腐烂处往往出现水霉菌寄生,鱼体表局部或大部分出血发炎,鳞片脱落,特别是鱼体两侧和腹部较为明显。常与肠炎、烂鳃同时发生,形成并发症。预防时注意保持鱼体表完整无损,这样细菌无法入侵,尤其在拉网、运输等过程尽量避免鱼体受伤,发病时可选用外病毒消,拌饵投喂山青五黄散等。
打印病:病原为点状气单胞菌亚种,发病时间终年可见,以夏、秋季较易发病,流行水温为28℃~32℃,主要危害养殖对象为鲢、鳙,草鱼偶尔也有发病,其中花鲢、白鲢感染率有的高达80%,该症状的发生与操作受伤有关,尤其对亲鱼危害较大。预防时主要保持池水洁净,定期使用消毒剂对水体进行消毒,可选用菌克等,使用时严格按照说明书进行,在日常管理中谨慎操作,尽量避免鱼体的受伤,同时避免寄生虫的继发感染。
弧菌病:弧菌属常见种类有鳗弧菌、副溶血弧菌、溶藻胶弧菌、哈维弧菌等,弧菌在海洋中是较为常见的细菌类群之一,可感染鲆鲽类、鲑鳟类、鮰类、鳗鲡等鱼种,该病的流行季节各鱼种之间虽有差别,但在水温15℃~25℃时为发病高峰期。弧菌是典型的条件致病菌,其病害的发生往往是由于外界环境恶化所致,因此预防时以保持优良水质为主,定期清除池底过多淤泥,并消毒,可选用弧菌克星,日常加强饲养管理,使用优良饵料。
河蟹颤抖病:发生对象为河蟹,其为该病的敏感种类,从体重3g的蟹种至300g以上的成蟹均可患病。流行水温为25-35℃。严重发病地区发病率高达90%以上,死亡率在70%以上,对河蟹养殖业危害巨大。沿长江地区,特别是江苏、浙江等河蟹养殖区需加强防范。
另外还有寄生虫病,如锚头鳋、鱼鲺、中华鳋、小瓜虫等,定期用“线虫速克”、“本草线虫克”等进行有效预防。此季节适宜多数种类寄生虫的生长繁殖,而鱼体被寄生虫感染是许多疾病的诱发因素,因此要注意观察,定期进行水体杀菌、消毒,做到彻底灭虫,杜绝各种并发症的发生。泛塘综合症,主要有鱼塘缺氧、氨氮中毒等综合症。9月各地昼夜温差逐渐增大,上下水层对流加大,投喂量、排泄物的增加致使水中污染物积累,因此,要特别注意养殖水体的溶解氧变化,防止浮头甚至泛池或氨氮、亚硝酸盐中毒。注意补水,有条件的加大换水量,同时适时开启增氧机病及时做好调水改水工作,避免缺氧。